十国帝王_第282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282节 (第4/4页)

    ??可惜,权臣当道。

    ??安重诲嚣张跋扈之气,数月来与日俱增,朝政大事多出其手,多有遭人诟病之举,然而李琪无意与其争锋,也争不了。

    ??良禽择木而栖,贤臣择主而事。目下李琪虽不能择主,却能把控事主的程度。事主之法,有披肝沥胆奋不顾身,愿以死报君恩者,有尽忠职守、兢兢业业者,有敷衍了事、得过且过者。

    ??为臣者事主到何种程度,取决于多方面,究其根本,则在臣子品性与君主态度。

    ??李琪自然不可能为后者,但要成为前者,却又受限于客观条件。

    ??一大把年纪了,还在朝堂上站着,屡有谏言,不受权臣待见,很不容易。如果只求富贵,李琪用不着这么不容易。

    ??士子之志,上辅君王,下安黎庶,青史留美名。

    ??李琪受皇恩,稍见明政,想以残躯报效国家社稷,无奈受阻于权臣,只能退而求其次,却又不甘如此——他已无太多时间可供观望、徘徊、浪费。

    ??因是,这些日子以来,李琪倍感痛苦,日日如受煎熬。

    ??窗口的风更大,如针刺骨。李琪眉头紧锁,思绪万千,对此浑若未觉。

    ??院中有寒梅,生长正好。

    ??“冬日将至,寒梅将绽。”李琪心里默默念道。

    ??他忽然转过身,来到桌前,目光落在一本册子上。此册是他从中书省抄来的一份奏对备份。

    ??《十难十对策》。

    ??李琪拿起《十难十对策》,一字字认真读过去。良久,喟然一叹,自我呢喃:“虽已观之十数遍,每每再阅,仍难免惊艳。洞悉时局、明见社稷能如秦王者,朝野上下恐怕再无一人,秦王真乃有王佐之才……”停顿片刻,李琪摇头改口,“不,是有明君之姿!”

    ??李琪想起前厅那位宫中使者,在他进屋之前,低声对他快速说过的一句话。那位侍者说:“秦王殿下对李大夫可是抱有厚望呢!”

    ??重新回到案桌前,李琪再度提笔。

    ??今日之上书会有何用处,以李琪的资历与见识,焉能琢磨不透?

    ??任圜推举他为宰相,安重诲推举崔协为宰相,这件事闹了多日了。

    ??今日朝议罢了,李嗣源将任圜、安重诲、李从璟都叫走,会不会提起此事,是不是就是为此事?

    ??李嗣源让他写这份上书,是不是同时也让崔协写了?其目的,是不是为的就是对比斟酌谁为宰相?

    ??正因李琪猜得到答案,所以在方才下笔时,他所写内容都显中庸平淡——他不愿也不想与安重诲撕破脸皮。

    ??然而要他辜负秦王厚望,他又岂能无愧!

    ??秦王与安重诲之间,不是孰大孰小、孰强孰弱的问题,而是两人原本就没有对立的必要。身为李嗣源膝下最为年长、最有作为的子嗣,将来继承皇位本是顺理成章之事,然而正因为太过顺理成章,所以忌讳更多!做帝王的,难道不怕自己的儿子过早将朝廷握在手中?玄武门之变,缘由何起,太宗又何以能成功,可是还历历在目!

    ??常理推断,李从璟当下要做的事,唯有四个字:韬光养晦。换句话说,皇帝让你作甚你作甚,皇帝让你说甚你说甚,其它的,八个字应对:不听不看不说不做。

    ??唯有如此,才能不让当今皇帝感受到威胁。要知道,谁为储君,最终又由谁来继承大统,可是尚早的事儿!

    ??韬光养晦的反面就是锋芒毕露,而与当今朝堂上最大也是唯一的权臣相斗,可是最大的锋芒毕露!

    ??李琪虽早就读过《十难十对策》,虽对这位秦王甚有仰慕之情,可下手的文章依旧中庸,就是认为李从璟不会与安重诲作对。李从璟不与安重诲相争,自然也就不能庇佑他。

    ??然而经过方才一番深思,李琪发现自己先前可能想错了。

    ??皇子与权臣相争,这种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。

    ??可李从璟为何宁愿不顾猜忌,也要与安重诲相争?这是李琪一时想不通的。

    ??揣度君意,臣之本分,按君意行事,事方能成,臣子才能得利得福。眼下李琪却发现,莫说皇帝心意,便连皇子心意他都揣摩不到。

    ??想不通,就看事实。

    ??李琪想起这位秦王在幽州的所作所为。

    ??作为读书人,李琪首先想到四个字,这四个字稍有耳力之人都听说过,原因无它,实在是其流传太广。这四个字是“幽云之福”!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